/
雷火竞技app下载官网
雷火竞技app下载官网
一堂山脚下的读山课
来源:雷火竞技首页   上传时间:2024-01-08 05:12:37

  初冬时节,卢氏深山,双龙湾镇中心小学外,今年37岁的佘丁顺老师,站在山脚之下,手捏碎石,在孩子们的一片掌声中,结束了一堂别致的科普课——读山。

  佘丁顺是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副教授、郑州研究院常务副院长,走进卢氏县的群山深处,以山石为教具,以天地为教室,让这群生活在深山里的孩子们重新认识身边的大山。

  大河报·豫视频联合河南省科协组织的“我的科技梦想在萌芽”系列公益活动,“开门见山”,正式启动。

  8时30分许,佘丁顺乘车从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郑州研究院所在的高新区西美大厦出发。查看导航给出的信息,路程约400公里,预计用时5小时左右。

  从郑州市区所在的平原,逐渐进入地势起伏的丘陵区,到了三门峡市区,转上呼北高速,进入山峰密集的山区。地势转高,山体转陡,目的地仍在群山最深处。

  这是佘丁顺第一次走进卢氏县的深山之中,也是同行人员第一次进入三门峡南部的群山之中。随着两侧的山逐渐拉近和道路的距离,穿山隧道变得更频繁。

  该如何给河南偏远山区的孩子带来一场生动的自然科普课?看着车窗外闪过的一座又一座山,佘丁顺研究着山体的构造,分析着山的成因和分类,同时考虑着科普课程的设置。

  选择卢氏县双龙湾镇中心小学作为科普的场所,佘丁顺前期进行了充分的考量。一是地高山多,一是位置偏远,离省会郑州远,离三门峡也有2个小时左右的车程。这一个地区的孩子,从小接触到的科普资源较少,作为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的教师,他可以立足学校的学科优势,在学校周边就地取材,给孩子们带来一场与山有关的科普课。

  这次进山上课,佘丁顺就没有携带任何的教材和工具,该如何调动起孩子们的兴趣和积极性,带着他们认识熟悉而又陌生的大山?既要讲得浅显易懂,又要言之有物;一方面,要激发孩子们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,另一方面也要让孩子们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。

  车窗内,老师们正在讨论着周围山体的地质构造和成因,进行课堂预演,力求更好的进行科普课程。他向大家讲起他的顾虑和想法,卢氏县的山脉构成相对复杂,不像丹江地貌那么单一,所以如果就山说山,不一定可以引起孩子们的兴趣,恐怕会流于枯燥。

  等到车辆驶离高速,进入国道,依洛河而铺设的道路,曲折不平。路边山坡上,滑坡所留下的白色的印记,开始变得多起来。路面上,偶尔有掉下来却来不及清理的一些小碎石。在距离小学不到10公里的地方,突然遭遇了堵车,车辆排起了长龙。等到重新再启动,才发现前方发生了山体滑坡,实施工程人员正在现场清理碎石。

  看着路边的“山体滑坡 禁止停留”道路提示牌,佘丁顺最终确定了讲课的主题和内容。“看来这一个地区山体滑坡较为多发,洛河对山体的侵蚀现象也较为显著。”佘丁顺说,讲一些与山体滑坡有关的科普知识,将现实中的问题与科学结合起来,帮孩子们提高安全防范意识。

  与此同时,卢氏县科协的科普大篷车,已经开进了双龙湾中心小学。大篷车带来了一些科普展板,还有一些趣味性十足的互动科技设备,他们将科普器材搬下车,摆放在校园里。趁着课间,学生们都挤到前面,现场实操起来,有的蹦跳欢呼,有的排队等待。

  得知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的教授要来给孩子们讲课,双龙湾中心小学校长赵留军对课程进行了安排,将下午进行的月考挪到了上午,整个下午都是自习课,这样便于佘丁顺教授开展课程。

  双龙湾镇镇区沿着道路两侧布局,临河一侧的房屋下方,多是一半悬在河床上的吊脚楼。双龙湾镇中心小学,设置在镇区之外,坐落于道路南侧的一处平地上。

  学校背山面水,准确来说,学校前面的河水外侧,依然是起伏连绵的山。北风阵阵,在河谷两侧的山脉间回荡。山木森森,被风摇撼着,飘飞着残留的黄叶或红叶。

  当佘丁顺和记者一行抵达学校,已经是接近下午3时。四二班的学生,早已守在大门口。记者一行刚跨进校门,就被他们团团围住。

  “你们一会儿打算问佘教授一些什么样的问题?”记者问。学生们拿过话筒,你方说罢我登场,将前一天晚上就准备好的问题进行了剧透。

  “周围的山是怎么形成的?”“为什么我的家乡这么多山?”“山上有宝藏吗?”“我能在山上找到恐龙化石吗?”“会发生泥石流吗?”……

  进入学校,没有停歇片刻,佘丁顺就已经走进四二班的教室。47位学生已经坐到座位上,在班主任的引导下,肃静,起立,向佘教授问好。

  他们为佘老师准备了礼物。张家明、张梓硕、刘雨桐是他们的代表。得知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的教授要来给他们上课,三个孩子为他创作了特殊的画作。他们将收集的树叶拼接起来,或为树木,或为树林,再配上画笔涂抹的背景,画作立体,组合多样,佘丁顺将三张画揽在手中,向他们表示着感谢。

  这是一节不同寻常的自然课。佘丁顺让同事给每一个学生发放了塑料手套,一时间,满教室都是塑料手套摩擦的声音。

  “大家等我几分钟,我把今天上课的道具带过来。”佘丁顺卖了一个关子,随后从外面捧出来两小堆土,堆放在讲桌之上。左侧的土堆被切掉一部分后,他将一根粉笔摆在了两个土堆之间,就有学生举手说,粉笔不就是我们学校嘛!

  每一个问题抛出,或不等问题抛出,学生们就一个个举起手,或者双手,争取着起身回答问题的机会。往往一个孩子发言,其他孩子同时表达着自己的想法,将发言孩子的声音淹没。

  山是什么构成的?山是怎么形成的?当一个同学站起来说“山上的石头不滚落下来,是因为摩擦力”后,佘丁顺给了他大大的赞,并很自然地将话题引到了山体滑坡、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成因上来。

  说着,佘丁顺在讲台下方临时堆起了一个大土堆,让孩子们离开座位,围到教室的右前方。他邀请凑过来的孩子,和他一起蹲在土堆前,尝试用劲去吹面前的小土坡。有的孩子用力过猛,忍不住咳嗽连连,土山却巍然不动。

  “土山的顶部,是分水岭。迎着风的一面,是迎风坡,背风的一面,是背风坡。”佘丁顺说,正常的情况下。迎风坡一面,随着气流的抬升,有可能会出现降雨,导致山体表面被冲刷,渐渐变得陡峭起来。

  在讲桌上,是“积土成山”;在讲桌下,是“风雨兴焉”。土在教室里成了山,风是孩子们呼出的气,雨是土堆上流下的水。孩子们开始窃窃私语,没想到课还能这样上,都在琢磨着俯下身去,试着吹一吹那岿然不动的临时堆就的土山。

  课堂后面的钟表,嘀嗒嘀嗒,不觉过去一个小时。其间,下课铃声响起,却没有一个孩子分散了注意力。

  教室内的课程告一段落,户外读山的线路也已规划好。有学生难掩兴奋和期待,呼喊着“我要去爬山”,这引起了班主任的轻责,学校门口的山你还没爬够啊?孩子回答说,今天是中国地质大学的教授带我们去读山。

  学校外面的河流,并不太宽,在初冬时节,正水落石出。小股的水流,汩汩奔向不远处的洛河。河水中,已很少见随波逐流的落叶。初冬时节,满山红叶的景色变得稀疏,常绿的针叶林,还在渲染着高山深谷。

  在学校教师的组织下,学生们跟随着佘老师的脚步,走出校门,穿过马路,跨过河谷,走到学校北侧的山脚下。

  47个学生,分成8组,鱼贯而出,迤逦而行,翘首以盼,排成数排,看着贴山而立的佘老师,等待着他解读山体的奥秘。

  从草木茂盛的山坡上,佘丁顺掐下一块石头,简单用力,石头便粉碎了。石头为什么变质了呢?他解释说,岁月一久,时间一长,风雨雷电,都可以让石头变质。风带来尘土和沙,侵蚀岩体。雨水和岩石中的二氧化硅反应,让石头发生明显的变化。雷电呢,则是电与石头发生化学反应。

  “所以,上下学路上,看到类似的石头,一定要格外的注意,选择远离,避免受伤。”佘丁顺将话题落在了小学生人身安全上面。

  在另一块山体前,表层被大型机械削掉,坡度被人工削得垂直,原来隐藏于内部的山层显示了出来。灰色的条带与黄色的条带,前者较硬,后者松软,前者里面含有碳酸钙,后者含有硅酸钙。黄色的条带里水分较多,二氧化硅与水反应,容易形成胶体,所以较为松软。

  学生们束手而立,手里拿着的是佘老师送给他们的地球科学科普沙龙参观券。参观券也是邀请函,佘丁顺想让他们有机会到郑州高新区西美大厦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郑州研究院里参观,除了了解地球的奥秘,还能在那里了解世界上最硬的金刚石,以及人工钻石的制造过程。

  金刚石是怎么形成的?人工能造成金刚石吗?这也是佘丁顺在课堂上抛给学生们的问题。当得知河南是全球最大的金刚石生产基地时,孩子们发出了一阵欢呼声。此刻,已经站在户外听佘老师“读山”的孩子们,还在谈论着山里面宝藏的话题。我们的山里有金刚石吗?我们的山里会有什么宝藏?就有孩子说,我连卢氏都没走出过,何时能到郑州去呀。而另一个孩子则说,我的哥哥就在郑州上学,有空了要让他带着我去玩儿呢。

  在佘丁顺看来,山里面的孩子,也有他们独有的幸福。他把我国著名构造地质学家、地震地质学家马杏垣先生的名言——“群山是我师,我是群山友”讲给孩子们听。大山之中,有诸多奥秘,而面前的这群小学生,从小生活在山中,是大山最为亲密的伙伴。

  “你们都是最幸福的孩子,因为能和大山做朋友”。佘丁顺说,其实地质工作就是每天和山水林田打交道,作为地质大学的教育工作者更是对大山有着别样的情愫。希望在场的小朋友,将来也能考到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,加入探索地球的队伍中来。

  山谷间,回荡着风声,和孩子们叽叽喳喳的说话声,和有序返校的脚步声。考虑到天气变冷,户外的读山课控制了时长,以免孩子们伤风感冒。

  佘丁顺向记者聊着他关于科普的见解,“在我看来,科普应该是亲民的”。好的科普,应该是俯下身去,和孩子们零距离地沟通,用活泼轻松的方式,去传授和讲解科学知识。

  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郑州研究院是郑州市科普教育基地,他们本身就承担着提升全民科学素质、服务社会的责任和使命。这次在河南省科协的协调和组织下,他们来到河南的偏远山区,来到卢氏的群山深处,立足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的学科优势,给孩子们带来一堂生动的科普课,让孩子们重新认识自己的家乡,更了解身边的山和水,更爱自己的家乡,同时能在他们的心中植下科学的种子。

  佘丁顺说起了少年时的往事。他上初中的时候,对化学提不起兴趣,有一天,北京大学的几个学生到他们学校上课,其中一位学生说,化学就是研究变与不变的一门科学。“就是这么一句话,让我从各种‘守恒’的公式和表述中走了出来,开始体味‘变与不变’的乐趣。”佘丁顺说,也许一件小事,一个人的一句话,就能在孩子们的心灵里生根发芽。他们也希望能够通过这节科普课,能够唤起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,为他们带来梦想的萌芽。

  佘丁顺一行也为孩子们准备了地质大学老师们编写的科普教材,并邀请孩子们一起参加研究院各项科普活动,欢迎他们长大后报考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,从事地质工作,守卫祖国山河。

  双龙湾中心小学校长赵留军,是这节科普课的一位特殊的学生。从室内到户外,从校园到山下,他聆听着千里迢迢来到学校的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教授带来的与众不同的课程。

  他说,佘老师上的这堂课,学生们爱听,老师们也爱听,将课堂与生活现实结合起来,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,让孩子们加深对家乡山水的认识,希望这样的课以后能更多一些。

  合影留念,活动结束,到了孩子们吃晚饭的时间。一群孩子站在佘丁顺身边,拿眼睛看着他,嘴里却不说话。

  “你们是不是还想和佘老师多合几张影?”记者问道。这一些孩子连忙点头,偎了过去,比出拍照的手势。佘丁顺笑对着镜头,又留下了一些“难忘”的定格画面。

  他说,回到郑州后,他们要将照片打印出来,和那三幅精心制作的画一起,摆放在重要的位置。

  《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(2021—2035年)的通知》提出,加强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备,加大科学教育活动和资源向农村倾斜力度。佘丁顺希望,以后类似“读山”这样的科普活动能够更多地走向农村及偏远地区中小学倾斜。

  农历九月底,冬寒乍来时。这只特殊的科普团队离开的时候,学校外的山坡上,随意点缀的柿树,红叶已然落尽,一颗颗红果尚挂在枝头,在山风的吹拂下,静默无言。

雷火竞技app官网入口
雷火竞技app下载官网